• 首页
  • >
  • 妈妈育儿
  • >
  • 1-3岁

不要说教 倾听才是战胜叛逆的不二法宝

2016年12月08日

孩子的成长离开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孩子怎样健康的成长也成为家长关心和思考的问题,随着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问题,家长已经认识到与孩子沟通的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下面我们的就介绍一下,怎么样能够更加高效的倾听。

倾听并解读孩子的情绪是家长与孩子相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些家长会说,我们一直都有听孩子说话呀?可是,我们在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经常会对孩子说的话进行评判,很难只是专注地、静静地听他的感受。当孩子觉得父母在听他说话时,会随时修正他,是给父母“教育”他的机会,他就不愿意跟父母进行深度交流。父母怎么听,孩子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感受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使用身体语言去倾听

倾听,不仅仅是耳朵的事情,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姿势来表达自己正在认真听。身体语言能让沟通更加高效。当孩子开口向父母讲话时,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孩子,仔细地听孩子说话。而在倾听中,最常用、最简便的动作是微笑、平视和身体前倾。

微笑,可以传达你欣赏和接纳的态度;平视,表示你对孩子尊重,不居高临下,而且要时不时看着孩子的眼睛,适当的目光接触有助于表达你的兴趣;身体稍稍前倾,这也是表示兴趣和关注的姿态。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回应“嗯……是的……”等来显示父母在注意听他说话,在听的过程中,也可用语言表现出你的兴趣,如“真是这样吗?”、“请继续说!”等。这样,孩子会明白,家长不仅仅在倾听他的话,更是在倾听他的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身体语言要适时、适度。如果都是机械、随便的身体动作,或者眼神漂移,孩子很快就会发现你心不在焉,从而会影响孩子的倾诉。



协助孩子弄清楚他的感受

在倾听孩子时,父母应安静、专心地倾听,但不给予评判,接纳他的情绪,就像用碗去装水一样接纳他的情绪。父母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表现,而只是接受他的感受,让自己成为接纳孩子情绪的容器,不要让孩子的情感流露中断。在这个阶段,父母不要试图去解决问题,而要帮助你的孩子去表达他所感受到的一切,帮助孩子向你倾诉他的情绪。

下面这些话可以帮助孩子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1)表达共情时可以采用的句型:“对你来说,这太难了……”、“我发现(你很伤心,今天有什么事情不是很顺利)…… ”、“我明白你很难受,因为……”、“你(伤心了,生气了,有些担心)……”、“你想到(再也不能看到你的小猫)……就感到伤心”、“你想(报复,再也不要见到他了,再也不给他打电话了)……”

(2)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当……你会怎么样?”、“当……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当……时,你怎么想?”、“是什么让你最伤心?(当他表现出这种情绪时)”、“你怎么看(某人的态度,某种行为)?”、“你对(某件事)的感觉如何(开心还是不开心)?”

(3)如果孩子向你透露了足够多的信息,你可以试着重新组织一下你听到的信息。要注意的是,你不能在自己不了解情况时就进行干预,而要根据他告诉你的一切进行再加工。你可以用“当……时,你觉得……,因为……”这样的句型。比如:“当你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却说你笨的时候,你觉得很生气,因为你希望他能帮助你进行理解。”、“当你姐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时,你觉得很孤单,也很伤心,因为这让你想起一个已经搬走了的好朋友。”



用“是什么”或“怎么了”代替“为什么”

想要解读孩子的情绪并开导孩子,就要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只有知道孩子为什么哭、为什么生气、为什么烦恼,才能和孩子共同寻找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但“为什么”是一个需要理智思考的提问,父母应该尽量少用。如果用“是什么”或“怎么了”来与孩子对话,效果会很不一样。

“为什么”这种提问方式,用在研究和探索上很适合,这体现着好奇心。但这句话放在情绪领域中,就会事与愿违,无法与对方达成信任感和纽带感。当孩子被问“为什么烦”,而不是“是什么让你心烦”、“发生了什么事”时,孩子就会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因为对于“为什么”这种提问,必须用理性思考的语言来说明,这对孩子来说是种为难,而且语气中可能暗含着某种责备的意味,所以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脱口而出“不知道”,表现得更烦躁。避免说“为什么不愿意写作业”,而说“写作业怎么累了?跟我讲讲”也是同理。这些话在大人看来可能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有天壤之别,希望家长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适当重复孩子的话

我们知道,倾听别人的谈话时要注意反馈,以便让别人知道我们在认真听。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共情和理解,那就是“镜像式反应法”。当孩子叙述自己的情绪时,家长跟着孩子重复即可。“啊,很生气”、“嗯,心情既糟糕又沮丧”……类似这样重复孩子的话时,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他人认可了,心情会慢慢平复。

这种“镜像式反应法”还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通过它来验证和确认自己对于孩子的情绪和事情的经过是否准确了解。孩子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如果大人用“镜像式反应法”说:“哦,原来是生气了,是小伙伴惹人讨厌吗?”那孩子可能会纠正道:“才不是呢,不是小伙伴的问题,我只是有些生气而已。” “镜像式反应法”,是和孩子感同身受的有效途径。

但家长在进行“镜像式反应法”时要注意,不能一味地重复孩子的话语,否则容易引起孩子反感:“为什么老是学我说话?”其实,重复孩子的话重点是要与孩子保持“情绪同步”,家长需要从中认可孩子,若只是一味的模仿,只会让孩子感到奇怪,怀疑父母的真诚。“镜像式反应法”的核心在于,趋于认同孩子情绪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模仿。



曾有儿童专家建议父母,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持漠视态度,不去搭理他,不要给予刺激,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失。这种做法叫做冷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让父母连同孩子的情绪也一同漠视掉,尤其是当孩子提出某种需求,大人对此听而不闻、熟视无睹时,孩子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被忽略,而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漠视情绪会在双方之间筑起一道“心灵墙壁”,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夫妻之间,但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时有发生。当父母怎么哄孩子,孩子都任性地发脾气,这时有的父母为了好好教育孩子,就会把孩子孤立起来,在心理竖起一道隔阂墙壁,把孩子当作空气一样,即使孩子叫他,也装作没看见,没听见。这是非常残忍的一件事情,这种极端的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改掉坏习惯,还会让孩子在受到父母的冷漠、轻视之后产生自卑心理,受到心灵上的伤害。

转自网易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