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妈妈育儿
  • >
  • 1-3岁

孩子看病家长不要过分"关心" 医生有苦难言

2017年01月20日

由于儿科是公认的“哑科”,幼儿表达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很差,根本讲不清楚甚至讲不出来自己哪里不舒服,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了儿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医术。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生病住院肯定会焦躁不安。往往一个孩子生病,多个家长在医院“坚守阵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育儿经”,观念看法不一致自然会产生矛盾;医生和护士对病情的诊断治疗也会让家长气恼,轻者责骂,重者上手。
尤其在扎针时,孩子哭,家长也跟着哭,无形中给护士造成非常大的压力,面对着家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定要一针扎好”,虽然每个护士都想“一针见血”,准确找到孩子的血管,但幼儿本身血管就难找,加上身体虚弱等因素,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也不一定完全保证能为孩子扎好针。
医患关系紧张让很多初来乍到的儿科医生有苦难言,也让医学毕业生“望而却步”,形成恶性循环。
家长如何与医师沟通 避免纠纷
那么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让患儿尽早确诊,尽快痊愈,重点在于家长与儿科医生正确的沟通和对幼儿的心理疏导。
聪明爸妈要给宝贝打“预防针” 平时建立健康档案
平常就要有意识地给宝宝讲跟生病、看病相关的小故事,让宝宝理解医生为什么要“打电话”听肚子,为什么“口罩”阿姨要给宝宝扎针“赶虫子”……让宝宝有充足的思想准备,生病去医院时愿意跟医生护士配合。
除此之外,平常也要给宝宝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宝宝出生各项指标和病史,并进行定期更新。
家长及时观察宝宝病情 莫要乱了方寸
在宝宝突然发病后,家长不要过度焦虑乱了方寸,而是要第一时间准备宝宝生病期间的观察日记(发热的时间、次数,最高和最低时多少度有无抽搐等其他伴随症状、宝宝在饮食上的变化、大小便状况等),出汗、呕吐、咳嗽等症状,记录越仔细,对医生的诊治越有用。
去医院时,家长要把宝宝正在服用的药物说明书或包装盒带上,特别是专科药物。
候诊时,家长也要边等边观察宝宝的情况,有的孩子幼儿园全托,有的孩子由奶奶或姥姥照顾,父母带孩子看病前要先了解好孩子的情况,这样就诊的时候,对宝宝病情叙述不容易遗漏细节。
就诊时与医师的沟通尽量准确简洁
家长叙述病情简洁、准确、具体,把宝宝生病症状、发病时间、部位、程度、伴随症状叙述清楚。
例如“腹痛1小时”、“咳嗽1周”等,而不是“从奶奶家回来就发烧”、“从我下班回家他就肚子痛”,因为医生没有办法知道孩子哪天从奶奶家回来的,或是家长几点下班回家的。
就诊时,叙述病情时尽量让孩子面向医生,医生在听病情的同时就可以观察孩子的表情、面色、精神状态、营养情况等,这些对于医生诊断病情都有帮助。

医生检查孩子时,家长要懂得各种安慰的方式尽量使宝宝保持安静。
如果宝宝是慢性病复诊时,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要尽量带病历本或底方,以供医生参考,同时也可以避免重复检查。医生问一句,就答一句,简单准确,之后再把之前想好的疑问提出来。
对于网上查询到的疾病常识,多向医生问询,不要半知半懂就自己改变宝宝的治疗方案。
希望各位家长都能以正确的方式与医师沟通,只有家长做到淡定,才能清晰地描述病情,有利于病情好转;医患关系就不会那么剑拔弩张,才能有更多的医师投身儿科事业,涉足儿科阵地,为宝贝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