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妈妈育儿
  • >
  • 1-3岁

孩子之间的隐性伤害,他很痛苦,你却一无所知?

2017年01月03日



三个孩子在玩过家家,一个穿着粉红色衣服、一个穿着绿色衣服,另外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突然之间不知什么原因,蓝色衣服的孩子被嫌弃地推开,剩余的两个孩子继续玩,只有蓝色衣服的孩子尴尬地站在边上,他被拒绝参与游戏了,大声嚎哭,哭得很伤心。

这时蓝衣服孩子的妈妈出现了,批评他像个女孩子似的,为了这点小事哭闹实在丢脸,为了让孩子停止嚎哭,这位妈妈不断嘲讽孩子,说他斤斤计较,没有大家子气和绅士风度等。

这个孩子停止了哭泣,气鼓鼓地甩开了被妈妈牵着的手。

回到家后,蓝色衣服孩子抢了妹妹嘴巴里的奶嘴,然后放进自己嘴巴吸吮,妹妹哇哇大哭,他却在一旁大笑,生气的妈妈把孩子打了一顿。

这种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很多大人觉得这样的孩子小气、心胸不够宽广,还会使坏,毛病多。

但懂儿童心理的父母会非常心疼这样的孩子,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从头到尾的心理变化,当然也不会任由事情如此演变。



有个知名的”候车室传球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博士主持的。

他让两个实验人员A、B扮成相互不认识的两个人,然后在候车室里各自找了两个座位坐下,没多久A从袋子里掏出一个球,传给了B,B把球传给了旁边一个陌生人,玩了几轮大家正玩得默契,B却不再传球给陌生人,而是A、B之间互传。这时陌生人脸色突变,他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实验重复了几十次,被排斥在外的某个陌生人毫无例外地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有些脸色难看、有些暴怒、有些说起了恶毒的诅咒、甚至还有些人会暴力殴打排斥自己的那两个人。

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身穿蓝色衣服的孩子,他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被出局(被排斥而痛苦、自尊受损)→妈妈批评嘲讽(自尊进一步受损、不被理解而痛苦)→抢奶嘴(被排斥导致的决策能力降低、被排斥引发的攻击性行为)→被妈妈打(自尊进一步受损)。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妈妈在哪个环节做出正面的回应,都能挽救一错再错的孩子,经常性的恶性情绪的循环,导致有些孩子干脆会破罐子破摔,把自己伪装成无赖,所以那些暴力型孩子或无赖型的孩子,他们一定是经历过伤害,伤害的制造者或许是别人,但主要责任在于父母。



为什么当孩子被排斥会异常痛苦?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被排斥就意味着被集体抛弃,也意味着他将遭受猛兽的攻击和难以满足温饱,生命也危在旦夕,这种被排斥的恐惧会一代代遗传下来,并内化为生命的特征。所以一个孩子被排斥后会非常痛苦,自尊受到巨大的创伤。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和你的朋友从一开始排练演出,当你像其他人一样准备好舞蹈服、购买了化妆品、热衷地参与每一场排练后,在演出的前一天只有你被踢出局,而其他人如期参与,那种伤害是惨烈的。当然,随着成长,孩子们会经常遭遇类似的经历,而你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的痛苦,并且做出合适的引导。

心灵上的创伤,不比肉体的伤小。有科学家曾经做过对人脑部的扫描,他们发现,当人被排斥时激活的脑区跟身体受伤时激活的脑区是同一区域。只不多我们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肉体流血会痛苦,而情感的创伤时他们看不到心灵的鲜血淋漓。



如何急救孩子因被排斥而受伤的情绪?

首先理解孩子们的情感

“妈妈非常理解其他小朋友不让你参与玩布偶,所以你很难过,你的感觉妈妈能感同身受”。有人说,有能体恤孩子情绪的家庭,绝不会养出问题儿童,这是不无根据的。让孩子觉得——虽然我被其他小朋友排斥,但爸爸妈妈跟我站在了一起,我感觉好受一些。

转移孩子注意力

这种方法只能对3岁内的孩子有用。比如当孩子被拒绝参与玩布偶时,你大可领着孩子超人娃娃或机器人什么的,让孩子忘掉刚才的不快。

引导孩子往正面的方面思考

通过帮助孩子合理的分析,别人的行为是普遍的,而不是只针对你个人。当然这种分析只适宜3岁以上甚至更大年龄的孩子。比如如果你的孩子由于身材矮胖而被拒绝加入班里舞蹈队,你大可帮她分析,舞蹈队里的人都是身材高挑,其他像她一样身材矮胖的都没被选上。为了避免自卑,父母可以同时指出身材矮胖的优势,比如扮演小矮人的戏剧时总会被选上。让孩子有个乐观健康的心态。否则,越小的孩子越不能自我排解,会陷入无边的痛苦,待自卑的种子发芽,你再引导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孩子健康的心态少不了父母的关爱。

这种隐性的“暴力”,对孩子伤害很深,家长们千万不要再忽视了!